炒股杠杆真实网站
名字股票配资平台下载,是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代表符号,承载的是它所蕴含的历史底蕴。
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,皇帝交替、朝代更迭,亘古不变的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与骄傲感。但谁又知道“中华”一词从何而来?
秦国霸王出
司马迁的《史记》中,曾有过“……别五百岁复合,合十七岁而霸王出……”的记载。
这预示着秦国有一拥有着霸王之姿的少年,注定横扫各国,统一天下。而这个人正是秦始皇嬴政。
少年时期的嬴政在异国备受欺负,只因他是秦国的半个质子。
为什么说是半个?毕竟当初被送来当质子的是他的父亲嬴异人。
没想到的是,吕不韦看中“奇货可居”的嬴异人,凭借着自己富甲一方的商资,成为秦国的座上宾,并将嬴异人带回国。
而后,在吕不韦的帮助下,嬴异人成功坐上王位。
年幼的嬴政告别仅有的几个质子玩伴,回到了秦国。
当时的他才十几岁,便开始学习各类书籍,被当做王位继承人培养。还没过几年,秦王去世,嬴政继承王位,而吕不韦成为相国。
虽然众位大臣朝着嬴政叩拜,但实际上大权却掌握在吕不韦的手中。
当时嬴政势弱,所以只能对吕不韦示弱。可以说他在宫中孤立无援,就连当时身为太后的赵姬,都站在吕不韦的一边。
渐渐地,嬴政开始有自己的势力,隐隐约约压过吕不韦一头。
这时,吕不韦察觉到危险,迅速从朝堂抽身,为嬴政准备了一个对手——嫪毐。
可惜的是,嫪毐平民出身,心志却不小,想要自己登上那王位。
意图造反的结果,就是被处死。
由嫪毐牵扯出了吕不韦,嬴政念及他所作的贡献,将其流放岭南地区。
曾经高高在上,甚至比秦王还高的吕不韦,怎会接受如此落差,于是不久后吕不韦便在偏远地区服毒自尽。
为了稳定朝堂政局,嬴政进行了大清洗,成功将异己之人清除。
解决了内忧,嬴政便开始应对外患。
当时其余六国也在发展阶段,但却比不上秦国的发展速度。
而秦国之所以这么快发展壮大,还得归功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。
也得亏秦孝公慧眼识珠,没有将商鞅这一人才放走。若是知道商鞅以后会有如此大的成就,卫国估计后悔死了。
在秦孝公的支持下,商鞅推行变法,对农业、法度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。
虽然遭到了其他守旧派的不满,但也推动了秦国实力的壮大。
仅仅几年的时间,秦国就从比肩赵国,变为超过赵国。更令其他国家恐惧的是,秦国的军事实力空前高涨,这与商鞅所说的军功爵制息息相关。
虽然最后商鞅被处死了,但其变法内容依旧被秦国沿用。
直到嬴政登上王位,也依旧沿用这些政策,再加上李斯等人的帮助,何愁不能发展?
有了这些政策为基础,嬴政又是如何开启统一天下之路的呢?
危在旦夕的六国
其实在嬴政继位之前,秦襄公、秦献公等人早早为其打了坚实的底子,嬴政只需放手一搏,统一六国根本不在话下。
在嬴政制定计划的同时,其他的国家也发生着战乱,尤以赵、燕国最不安稳。
见秦国强大,燕国匆匆送来质子,但实际上为嬴政送来了一场祸端。
“荆轲刺秦王”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个故事中,涉及到一个人物,他就是太子丹。
燕太子丹是嬴政少时在赵国的玩伴,长大后又被燕国送到秦国当质子。
不过,嬴政并未领情,对太子丹冷漠不已,甚至多次羞辱。
也正是太子丹谋划的这场刺杀,让燕国走上了绝境。
当时最弱小的韩国已经灭亡,赵国在秦国的打击下,失去了李牧等大将,最后赵王被俘,赵国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。
仅次于秦国的赵国都灭亡了,其他的国家又怎会逃过这场危机?
之后,王翦、王贲齐上阵,将其他国家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。魏国、楚国、齐国相继步上赵国的后尘,他们的领地成为秦国的一个郡。
从亲政开始,到统一六国,嬴政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,成为秦始皇。
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,嬴政决定用什么东西来赞扬自己,于是“皇帝”的称号诞生。
不过,这也是君臣思考良久的结果,那么“皇帝”究竟有什么意义呢?当时其实已经有“帝”、“王”这样的字了,所以嬴政想要有一个独特的标志。
于是,李斯、冯劫等人翻遍上古典籍,最好终于找到了“皇”这个字。
“皇”代表着天上,而“帝”代表着那些帝王,将二者结合起来,就意味着天上地下,是最尊贵的身份。
这下,嬴政终于满意了,不仅改了一个“皇帝”的称号,而且用“朕”来称呼自己。这样才能彰显自己的独一无二性。
既然土地都统一了,那其他方面更不能落下。于是文字、衡量标准、车辆都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,秦国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
看着逐渐壮大的地盘,如今已经不仅限于中原地区了,还有沿海的一部分地区,因此再叫中原已经实在不合适了。
还有另外一点,那就是在他的统辖下,秦国内部不仅本土人员在增加,而且一些西域的百姓也加入其中,“中原”着实有些小了。
因此,秦始皇翻来覆去,又想了一个新的名字,那就是“中华”。
那么中原、中华、中国又都是什么意思呢?它们是否带有相同的意思呢?
霸气的名字
由于西域匈奴的出现,位于中部平原地区的国家称之为中原地区。毕竟随着中原地区的繁荣,匈奴经常南下侵袭,妄图获得富饶的土地。
因此,“中原”仅仅是代表着简单的地域符号。
而“中华”不同,在包含了“中原”意思之外,还裹着一层情感意味,也就是华夏族之间的团结。“华”也是表示着各个民族所独有的文化。
地域、文化、情感相结合,共同抵御外来的匈奴。保卫家园的同时,各民族之间也在相互合作、相互包容,民族认同感在不断增强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,经历朝代的更迭,形成全新的文化。只不过他们内心存在的认同感却并未改变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,后续才会出现“中华民族”、“中华儿女”等一系列的词。
因此来到近代,孙中山先生提出了“中华民国”,渐渐地逐渐缩写成“中国”。
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,“中国”作为一种政治符号,出现在大众的面前。而“中华”更多的是情感符号,借此来提升华夏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。
但不管怎么说,这种民族意义的词语是由秦始皇开始的,要不然“中华”的解释也只有“四方之中”了。
如此霸气的名字,果然还是由霸王之姿的皇帝才能说出来。
后世对其颇为认同,要不然也不会延续了两千多年,也没有更改。
因为根本找不到能够代替“中华”的词,这是时代的共鸣。
而秦始皇依旧是开创历史的那个人股票配资平台下载,他所进行的一系列改变将永远被记录在史书之上,越研究越有韵味。不愧是横扫六国的“千古一帝”!